化疗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,但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,也会对肠道菌群造成破坏,引发腹泻、黏膜炎、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研究表明,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,为化疗患者提供多维度支持。本文将解析双歧杆菌在化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。
广谱抗生素效应:多数化疗药物(如 5 - 氟尿嘧啶、奥沙利铂)具有抗菌活性,会非选择性杀灭肠道有益菌(如双歧杆菌、乳酸菌),导致菌群失衡。
肠道屏障损伤:化疗引发的黏膜炎会破坏肠黏膜屏障,使有害菌易位进入血液,增加感染风险。
代谢功能紊乱:菌群失衡可能削弱短链脂肪酸(如丁酸)的产生,影响肠上皮细胞能量供应,加重腹泻和营养不良。
重建肠道菌群平衡
双歧杆菌通过竞争性排斥、分泌抗菌物质(如短链脂肪酸)抑制有害菌增殖,帮助恢复肠道微生态。研究发现,化疗期间补充双歧杆菌可显著提高肠道中有益菌丰度,降低艰难梭菌等致病菌感染风险。
修复肠黏膜屏障
双歧杆菌能促进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(如 ZO-1)的表达,增强肠道屏障功能,减少内毒素入血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。
调节免疫应答
改善代谢功能
双歧杆菌代谢产生的丁酸可作为肠上皮细胞的能量来源,促进肠黏膜修复,并调节宿主能量代谢,改善化疗相关性疲劳。
缓解胃肠道副作用
增强免疫力
化疗期间补充双歧杆菌可提高血清 IgA 水平,增强肠道局部免疫,并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发生。
改善生活质量
研究发现,益生菌干预可显著降低化疗患者的疲劳评分,改善食欲和睡眠质量,提升整体生活质量。
辅助治疗耐药性
部分研究指出,双歧杆菌可能通过调节药物代谢酶(如 β- 葡萄糖醛酸苷酶)减少化疗药物的毒性代谢产物,降低耐药性风险。
菌株选择
优先选择临床验证有效的菌株,如双歧杆菌 BB-12、双歧杆菌长亚种等。不同菌株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和定植能力存在差异,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。
时机与剂量
化疗前:提前 1-2 周开始补充,帮助建立有益菌群。
化疗期间:持续服用,剂量建议每日 10⁹-10¹⁰ CFU。
与抗生素间隔:若需联用抗生素,需间隔 2 小时以上,避免益生菌被灭活。
禁忌人群
个性化方案
建议通过肠道菌群检测制定个体化补充方案,避免 “一刀切” 式补充。
目前关于双歧杆菌在化疗中的研究仍存在争议,例如:
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双歧杆菌与化疗药物的相互作用,开发更精准的益生菌组合,以提升治疗效果。